对于新能源汽车时代,欧美面对中国心态复杂。和奥迪驾驶感受和日系车的题,你想知道的有那些,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环时报总编辑赵珏辉、环时报德法特约主编青木边伟】“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协议呈现了西方企业与中国汽车企业合作的新模式。”美国科技网站TechCrunch28日发表评论。有消息称,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与德国大众集团签署了战略技术合作基本协议。上汽集团今日宣布,与德国大众旗下奥迪签署谅解备忘录(MOU)。与德国汽车制造商积极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建议不同,印度政府最近拒绝了比亚迪10亿美元的投资建议。2023年,全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持续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规模、产业优势、主导地位将更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赞叹并拥抱这一现实,也有人深陷零和博弈的“内鬼”,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面前心态纠结。
放下你的“状态”
26日,《环时报》主编报道了大众集团消息称,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两款大众品牌电动汽车。与此同时,大众汽车计划向小鹏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的股权。大众奥迪还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奥迪品牌智能网联车型。对此,德国《商报》27日评论称,“德国汽车制造商不再仅仅依靠自己,而是依靠在中国的成功合作伙伴。”大众和奥迪面临着在中国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落后的风险,现在希望通过与中国公司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克服危机。
大众奥迪与小鹏上汽的合作,是国外汽车厂商近年来逐渐放弃“立场”,深化与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合作的又一例证。此前,丰田与比亚迪共同成立了纯电动汽车研发公司,并推出了bZ纯电动汽车系列车型。
新能源时代,国外传统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越来越无力承担品牌“资本”。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场内,《环时报》主编发现,一楼不少商户已改造成新能源汽车展示店,一大批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纷纷入驻。“35万元左右的预算内,我们优先选择国产品牌。”前来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刘先生告诉小编,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品牌竞争非常激烈。
德国制造的光环正在消退吗?这是近年来在华德国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题。路透社最近报道称,中国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德国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摇树”。然而,在电池技术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主导地位”的中国本土品牌正开始在大众和高端市场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日本汽车制造商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据日本经济新闻26日报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丰田汽车中国销量下降28%,本田汽车销量下降22%,日产汽车汽车销量下降24%。体积分别减少了28%和20%。244%。据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中国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未能及时、快速地推动中国市场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
一些人感到“恐慌”
“中国迅速崛起并主导全电动汽车市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能源情报网27日称赞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表现。报告称,得益于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者基础,中国正在引领电动汽车革命。未来,中国有能力保持在全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汽车媒体Autopian报道称,一些汽车行业高管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进展“有些困惑”。通过上海车展,他们发现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技术和成本降低方面正在快速进步。
这种“恐慌”让一些人难以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利用全产业链优势改造产业生态系统。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国尤其明显。据《纽约时报》24日报道,宁德时代与美国福特的电池工厂项目可能面临重新考虑。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22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声称,中国自动驾驶汽车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存在“国家安全担忧”。
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反应,欧盟领导人在6月下旬的欧洲理事会峰会上讨论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和其他,并采取了类似于美国通胀削减法的措施来强制生产。措施要求基于零部件份额的零部件比例和时间表,以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本地制造比例。但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内部在相关题上实际上存在显着分歧。
今年6月,比亚迪宣布计划在法国推出5款电动汽车车型,含法国补贴的价格低至24万欧元。不过,据法国媒体Autoinfos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宣布,法国决定在其工业绿色计划中改革现有的电动汽车购买激励政策。改革后的补贴标准考虑了电动汽车整体的“生命周期碳足迹”,为欧洲制造的电动汽车带来了明显的优势,而中国制造的汽车可能会失去部分补贴。
与法国的保护主义相比,同为欧洲工业中心的德国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美国《政治》网站分析称,法国和德国态度不同的背后,是两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巨大差异。由于法国品牌从生产到销售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不严重,品牌更加重视法国本土市场,补贴的政策无疑对此有利。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巨头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宝马和奔驰在中国的销量约占全销量的40%,奔驰全最大的工厂也位于中国。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数物融合论坛50人智库专家洪勇表示,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欧洲和美国的汽车行业正感受到竞争压力。由于新能源汽车涉及高科技领域,欧美国家经常以“技术安全”、“国家安全”等理由对中国企业进行。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欧洲和美国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的看法存在矛盾。一方面,他们愿意接受中国的投资合作,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资本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和资金流入风险、国家安全等因素也为中国企业深度渗透当地市场设置了一定障碍。
我们只有与中国伙伴合作才能取得进步。
尽管政治因素的干扰仍在继续,但事实上,当新的产业浪潮到来时,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决定相信中国汽车企业,并用脚投。
德国《商报》26日表示,“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等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依赖中国汽车制造商”。例如,蔚来汽车向博世购买电池管理系统、电机转子和各种控制单元,小鹏汽车则购买电动转向器。
采埃孚股份公司董事StefanvonSchuckmann在接受Handelsblatt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发展非常快,他们非常擅长技术,他们比其他国家的汽车制造商更早地使用新技术。新的发展将首先出现在中国,然后是欧洲。”
《纽约时报》17日在报道中承认,美国无法从头开始打造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产业。最近的工业创新经验表明,美国工程师只有与中国工程师合作才能在这些行业取得进步。福特希望在美国市场销售配备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唯一的题是福特不知道如何大规模生产这些电池。虽然美国最先发明和开发相关技术,但现在拥有真正量产技术和能力的却是中国企业。
张雪峰认为,一些西方国家应该以史为鉴,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而不是固守传统竞争优势,搞保护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才能互利共赢。
洪勇表示,面对历史欠发达国家新的产业技术挑战,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各种威慑措施,只能导致贸易摩擦和经济失衡。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来说,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自主研发,也要注重规则和合作,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