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医生的一句话前路不明,勇敢前行!和fdg pet代谢suv的一些题,网上众说纷纭,小编为你带来详细的讲解。
作者刘章元
新年伊始,除了种下梦想,我总喜欢回忆过去。我是一名普通的核医学医生。我在北京大学肿医院这样的高端专科医院工作。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肿的诊断、分期和评估。电脑屏幕上的世界是黑白的。直到九年前的某一天,日复一日,我的视野中的一道缺口和一颗特殊的肿,像一道神秘而耀眼的光芒,指引着我,陪伴着我走过了九年的青春……
2010——第一次会议
2010年,随着WHO规范神经内分泌肿的命名和分类,这一类特殊肿逐渐开始引起临床的认识和重视。与NET不溶性结合。
NET是一种发生在人体神经细胞或内分泌细胞的肿,可发生于肺、食道、胃肠道、胰腺、内分泌、生殖系统等多个部位。占大多数。NET神秘而多变,它们可以因激素分泌而引起面红、腹泻、低血糖等相应症状,让人痛苦不堪;也可以卑微隐秘,隐藏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长期存活。或者,它可能是一次引人注目的入侵,在几个月内侵入人体,导致正常器官最终崩溃。这种不断变化的生物学特性导致人们对NET缺乏临床了解,从而导致它们被遗漏或意外杀死。直到2010年,WHO关于NETs的病理规范才逐渐在症领域得到临床关注。
我和NET的相遇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它复杂、神秘,并由知识和好奇心驱动。核医学科启动99mTc-奥曲肽SPECT显像以满足NETs诊断和治疗的临床需求是今年博士生的主题。从此,NET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起。
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过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这一生物学特性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这些肿的方法,而生长抑素类似物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的重要手段。然后利用SPECT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达到鉴别诊断和分期的目的。
这就是我发现NET的原因。这是一种罕见且小众的东西。记得我在做项目报告时,胃肠肿科的李杰教授了我一个关心的题。“三年还不够吗?”我摇头苦笑,NET意识的道路还不确定,所以我只能继续走下去。
当时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但八年后的今天,NET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诊疗方法也在更新和完善,北京大学肿医院成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关于NET,作为单一疾病,NET现在并不少见,每年我院收治新诊断患者300余例。
时间过得很快,相信致力于NET诊治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10年。
2013——相识
2013年,我如期完成了博士学位。
2013年,北京大学肿医院成立了NET多学科协作组,这是建院以来第一个单病种MDT,汇集了肿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内镜中心、病理科、放射科等科室。从此,NET的诊断和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专家的帮助下的团队合作为基础,患者不再单独工作。
2013年,生长抑素受体成像全面升级,采用正核素68Ga进行奥曲肽标记,采用PET/CT进行图像采集,提高了分辨率,更容易发现微小病灶,使半定量评价成为可能。SUV值等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NET生长抑素受体的分布和密度,也可以用来评价疗效。截至目前,北京大学肿医院的生长抑素受体成像已达到先进标准,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展此项检测的医院之一。
核医学科于2013年开始将18F-FDGPET/CT应用于神经内分泌肿患者,并与68Ga-奥曲肽联合开展联合影像学研究,从多个角度评估NETs的生物学特性。18FDGPET/CT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葡萄糖类似物,以反映肿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特征。葡萄糖是人体正常细胞尤其是肿细胞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肿具有异常增殖、侵袭、转移等特点,因此比正常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自身。18FDGPET/CT图像从糖代谢的角度反映肿在体内的分布和生存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肿内糖代谢水平与恶性程度相关,恶性程度越高,糖代谢越活跃,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则相反。表达水平越低。双成像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理解NET,同时也是对病理学的有益补充。
从相识到相识,我对NET越来越熟悉,我的职业生涯也越来越离不开NET。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断升级武器、调整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是一个团队战斗,我们有经验丰富、有远见的老师教授,有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同志一起努力。
2013年,北京大学肿医院NET多学科协作组正式向神经内分泌肿宣战!
2018——8年抗战,砥砺前行
2018年,又是令人难忘的一年。今年初春,备受期待的PRRT疗法终于在北京大学肿医院进入临床试验。PRRT全称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治疗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通过与肿细胞上表达的生长抑素受体结合来进行内放疗,抑制生长和增殖。常用的治疗核素包括177Lu和90Y。PRRT适用于表达生长抑素受体阳性的神经内分泌肿患者,其有效性与受体表达水平有关,因此评估PRRT是否适合之前需要进行68Ga-奥曲肽PET/CT成像,SUV值是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价。
PRRT并不容易获得。目前,中国只有3家医院开展PRRT。我也如我所愿,从NET诊疗的幕后走到了幕前。除了诊断之外,我们还进行影像学检查。拿起武器,与NET正面竞争。从那时起,与我和我们的NET多学科团队并肩受苦、相互支持的不仅仅是我的团队成员,还有NET患者。
与其他肿不同,NET的生存期很长,即使转移到肝脏、骨骼等较远的部位,生存期也很长,我经常告诉患者,对抗NET是一场长期的战斗。战斗既要智勇双全,又要巧妙应对。比赛更多体现在心理强度和耐力上。
2018年夏末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散步。那天天气很好,凉爽的微风吹在我的脸上。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随风吹拂,轻轻摇曳,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知不觉中,一个年轻的身影跳进了我面前的光影里,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于医生,你好!”他的声音很大,笑容灿烂,就像清晨最明亮的阳光。我发现。这位年轻人是我的第一个PRRT患者。我今年20多岁,患有腹部NET和肝转移。我治疗了半年。看到你在健身房慢跑,我很高兴,也特别放心。停车观察他的生活,看到他积极、美丽、乐观、阳光,是今早最美的风景。
PRRT之后,我开始正面面对NET。这也让我摆脱了非黑即白的世界,与病人面对面交流。我在使用NET时遇到了困难,也与患者进行了互动。亲爱的NET终末期患者,我也深刻理解“有时治愈,经常缓解,永远安慰”这句话的含义。NET是一种复杂的肿。尽管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但仍有很多题没有解决,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茫然。我们非常感谢那些信任我们的患者,我们被他们的勇气所感动。我们面对疾病,也有活下去的欲望,我们经常帮助、安慰病人,他们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2019年就这样过去了。我清楚地记得我九年青春的每一刻。也许生活需要简单的坚持。“选择一件事,并与它共度一生”,对于NET和我来说就是如此。我只是北转网多学科团队和数千名医务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就是为了在医学事业上不负青春!
本文作者于江源医生,北京大学肿医院核医学科2017年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模态、多参数神经内分泌肿成像。以及消化道肿PET/CT临床诊断应用等。
社会职务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固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胰腺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内分泌肿与症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交流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学组委员。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大家都能看到。
关注“医学之路向前伟子”,与大家分享更多疾病知识和生活误区!阅读所有温暖人心的科学文章,避免悲剧,过上健康的生活!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