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跟各位谈谈关于美国“阿拉伯帝国”的幽灵的话题,和一些大众muslim的题,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白云川
1958年夏天,中东地区笼罩在西方列强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敌对气氛中,并伴随着激烈的政变和冲突。美国《奥斯汀政治家》报7月25日发表文章如下
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中东危机的关键人物不是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而是公元570年出生于阿拉伯城市麦加的骑骆驼的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今天,宗教是团结阿拉伯民族主义最有活力的因素。
……
大约1000年前,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世界,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穆斯林哈里发使用剑在整个北非和西班牙传播他们的信仰。整个西欧似乎注定要成为伊斯兰的领地,直到公元732年查理马特(CharlesMartel)在图尔山(MountTours)击败了法国的入侵。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听开罗广播时,难免会想起这段历史,并呼吁泛阿拉伯团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卡塞尔或许并不出名,但这篇文章两周后发表在另一家美国报纸《芝加哥卫报》上。
当今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强劲发展更多是由消极因素而非积极因素推动的。如果阿拉伯人的怨恨消失,阿拉伯民族主义可能很难找到新的团结力量。
过去历史上有很多例子表明阿拉伯人有能力联合起来反对某些事情。当伊斯兰教精神在公元7世纪首次席卷阿拉伯世界时,狂热的穆斯林很容易联合起来反对“异教徒”。
当前西方和阿拉伯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文明冲突史”。“中苏对话谴责美国入侵中东”。“公报”都是看不见的。尤其是以纳赛尔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往往被认为是世俗政治的表现。那么,为什么在这两篇媒体文章中,以纳赛尔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两位作者为何还要提醒两位作者1000多年前穆斯林征服欧洲的历史呢?案或许就在于卡塞尔的一句话“泛阿拉伯团结”。
早在当年2月21日,埃及与叙利亚共同成立“阿拉伯共和国”,埃及总统纳赛尔当选阿联酋总统。随着阿拉伯联盟的成立,美国人第一次认识到“阿拉伯团结”的力量,美国各大报纸上充斥着对“阿拉伯帝国”的恐惧。随后黎巴嫩的动乱让美国政府和反对派意识到了这个“阿拉伯帝国”下一步的扩张目标。7月15日,为阻止纳赛尔“吞并整个地区”,美国政府迅速出兵黎巴嫩,以保住亲西方的夏蒙政府。然而,军事干预并没有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带来胜利感。相反,面对亲西方政权的岌岌可危的处境,看着阿拉伯人对纳赛尔的“热情”支持,这位十年前称霸欧洲战场的五星级将军,如今却陷入了种种焦虑之中。他无奈地告诉副总统尼克松,“人民站在纳赛尔一边。”深恶痛绝纳赛尔的国务卿杜勒斯不得不承认纳赛尔“俘获了阿拉伯公众的心”。
图1是1958年2月23日《洛杉矶时报》发表的漫画,指责纳赛尔必须“吞并叙利亚”,然后吞并其他阿拉伯国家。
事实上,早在纳赛尔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对阿拉伯团结的追求就已经成为美国人负面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欧洲裔美国人记得曾经让他们的祖先“虚弱和震惊”的“伊斯兰征服”。
“泛阿拉伯主义者试图重建阿拉伯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脱离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地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呼声广泛传播。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汉志王国的费萨尔亲王呼吁统一并摆脱盟军的束缚。然而,盟军并不同意,并将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的阿拉伯地区分成几部分,置于英法“托管地”之下。出席巴黎和会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认为,敌视伊斯兰教的欧洲列强可以等到奥斯曼帝国崩溃,又怎么可能把奥斯曼家园拱手让给另一个穆斯林王国呢?
欧洲列强对伊斯兰世界的偏见和敌意在当时的美国舆论中也存在。例如,当时是匈牙利裔美国人的巴格尔就认为“欧洲文明史就是东西方三千多年斗争的历史”。“撒拉逊人”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十字军与塞尔柱人之间的战争,以及后来欧洲国家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斗争,都是东西方斗争的延续。由于奥斯曼帝国现在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这是“西方对东方的压倒性胜利”。巴格尔认为,“巴黎决议的最大意义是将亚洲逐出欧洲”。
但最终奥斯曼帝国战败而亡,不再对西方构成威胁。因此,美国舆论对伊斯兰世界的警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凯末尔帕夏的崛起是否会重燃穆斯林针对西方的“圣战”,二是追求“泛阿拉伯主义”与“阿拉伯团结”的对抗。的.西方对凯末尔的恐惧和怀疑持续了不到十年,但对“泛阿拉伯主义”的敌意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1919年3月13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责“阿拉伯人在幼发拉底河谷发动排外运动,了一些欧洲人”,并夸大基督徒亚美尼亚人也在“阿拉伯暴徒”的袭击中丧生。考虑到这一点,文章作者塞尔登认为,“当前的泛阿拉伯运动是阿拉伯人企图走土耳其人的老路,迫害小亚细亚其他民族的行为”。塞尔登还批评费萨尔亲王在巴黎和会上“表现温和”,但实际上“野心勃勃,试图统治整个小亚细亚地区”。第二天,《纽约时报》根据塞尔登的著作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泛阿拉伯主义》的短文,称“泛阿拉伯运动”为“沙文主义”。“泛阿拉伯主义者”的统一要求可以被视为伴随着狂热的仇外心理的地区扩张野心。
后来,巴勒斯坦题的不断深入以及许多美国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偏见助长了类似的观点。1936年12月,美国学者麦克敦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批评阿拉伯人对英国和犹太复国主义“日益叛逆和暴力”,并表示“耶路撒冷是7000万阿拉伯人和25亿人关注的中心”。穆斯林。”……让巴勒斯坦陷入阿拉伯帝国的围困。”1938年9月,《华盛顿邮报》在报道巴勒斯坦局势时,还补充了一句包含着明确立场的内容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导致了成千上万的人圣地伤亡,我确实……”
现在想来,有必要谈谈“泛阿拉伯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实际使用中,所有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些人常常将“泛阿拉伯主义”等同于“阿拉伯民族主义”。例如,《纽约时报》1937年7月的一篇文章总结道“那些看重泛阿拉伯主义的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担心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威胁到西方利益,第二类则相信伍德罗威尔逊的思想。其理念是‘我们必须给予弱小自治权’。”国家”。然而,也有人坚决区分这两个概念,尤其是那些对“泛阿拉伯主义”或“泛阿拉伯主义”一词进行污名化的人,以将其与所谓的“合法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区分开来。”。
图2.1941年5月,英国军队悍然入侵伊拉克,重建亲英统治。但英国殖民者知道他们在伊拉克不受欢迎。对此,英国外交大臣伊登同月29日发表支持阿拉伯团结的声明,安抚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绪。这不仅体现了阿拉伯统一的广泛呼声,也刺激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进而促使美国政府和反对党思考阿拉伯统一题。
1942年6月,英国牛津大学著名东方学学者吉本在芝加哥大学发表了如下演讲
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绝对的政治统一。民族主义者接受地方政治组织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与民族主义者不同,泛阿拉伯主义者希望政治团结。泛阿拉伯主义是一股无知和不宽容的爆炸性力量……它不仅敌视基督教世界的统治、做法和思想,还渴望将欧洲人和犹太人赶入大海……泛阿拉伯主义对治理.甚至不关心阿拉伯国家的贫困.
可见,吉本对“泛阿拉伯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进行了明确区分,将他们描绘成无意寻求统治的狂热排外人物,从而否定了他们所渴望的“政治统一”。尽管吉本是英国人,但他的观点立即被《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报道,并在16年后被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财政部长安德森等人重复。
1943年10月,美国历史学家卡迈克尔在《外交》一书中写道“只有统一才能使阿拉伯人在世界舞台上成长并摆脱战争的废墟。”有。卡迈克尔希望阿拉伯国家组成“近东联邦”,但保留各国“内部自治”,因为这“最实际”。他认为“泛阿拉伯主义者”所推崇的“阿拉伯帝国”是“极端”和“梦幻”的。因为“泛阿拉伯主义者想要重建阿拉伯帝国并击败异教徒”。
可见,吉本和卡迈克尔都对“泛阿拉伯主义”采取了与他们所认知的“民族主义”、“一体化”不同的污名化定义,其本质是按照西方的标准和理念来规训阿拉伯人。统一的人体运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1958年夏天。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认为,美国可以与中东“民族主义”和解,但“泛阿拉伯主义”是反西方、反以色列的。美国共和党众议员马丁戴维也明确反对将“民族主义”与“泛阿拉伯主义”混为一谈。在《纽约先驱报》发表的文章中,他将“民族主义者”描述为捍卫国家“自由”和“人民幸福”并“尊重其与其他国家关系”,同时寻求所有阿拉伯人团结的人.“阿拉伯主义者,”他指出。”,就像19世纪俄罗斯沙皇推行的“泛斯拉夫主义”一样。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这一概念时,英语中“泛阿拉伯主义”或“泛阿拉伯主义”一词的内涵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泛阿拉伯主义”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常用来形容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团结一致的阿拉伯人的民族团结,具有明显的积极色。因此,我们在翻译这两个词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
而且,纳赛尔时代恰逢美苏冷战激烈的时代。以纳赛尔为代表的“泛阿拉伯主义”常常被美国人归类为“亲苏联”。杜勒斯认为,“泛阿拉伯主义”是苏联用来“进行破坏”的工具。马丁戴维还认为,纳赛尔试图建立的“泛阿拉伯团结”可能会被苏联利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纳赛尔试图创建的“阿拉伯帝国”在美国人眼中成为了苏联向中东和非洲扩张的跳板呢?
“阿拉伯帝国”与苏联的纠葛
1958年12月,阿拉伯总统纳赛尔发表公开声明,指责叙利亚破坏阿拉伯团结,并将鞑靼人比作13世纪的苏联,反苏倾向十分明显。1959年1月,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谴责阿盟镇压当地的各种“”措施。去年3月,伊拉克北部摩苏尔爆发武装骚乱,但在政府军和伊共的共同努力下很快被平息。半年多前,还受到纳赛尔称赞的伊拉克总理卡塞姆,如今在阿盟看来,已经成为苏联的代理人、阿拉伯团结的破坏者。
纳赛尔对伊拉克反政府起义的支持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反对派的广泛关注,并被视为苏联与阿盟之间矛盾加深的迹象。但在很多美国人看来,这无非是一场以日元败日元的斗争。1959年3月22日《纽约时报》发表的两幅漫画,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点。漫画中,纳赛尔对苏联的态度非常消极。
No Comment